2013年1月2日 星期三

從一停全停, 一動全動 ,談太極

一、一動俱動,不分先後

  練者經常問起這樣一個問題: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怎麼操作?我總是習慣性地反問:你是怎麼做的?答:讓勁一節一節依次通過,節節推進。問:從哪一節開始?止於哪一節?這一問的答案就很不一致了,五花八門,大部分說勁起於足,止於何處說不上,經哪一節說不上。再問:你真的有節節推進的感覺嗎?比畫了幾下後,總找不到節節推進的感覺。我叫這些人完成一個過程:兩手抱頭蹲下,然後站起來。邊做邊體會:踝、膝、胯三節,哪一節先動?他們反覆做了幾次,有快做有慢做有很慢做的,答案是相同的:三節不分先後同時動。再讓完成一個過程:面牆弓步而立,雙手握拳,拳面緊貼牆面。驟然發力,反覆做。邊做邊體會:頸、脊、腰、胯、膝、踝、肩、肘、腕此九節,哪一節先動?答案也是相同的:九節不分先後同時動。至此,他們對於「節節依次、節節推進」是一腦子的疑惑,個個一臉的茫然。

  接力賽跑是「節節依次、節節推進」,每位運動員依次跑動,每「節」的起動輪流依次。走架則全然不同,一動俱動,所有部位都是同時運動,就像電流的流動,所有電荷不分先後同時運動。走架的一動俱動只是各部動的幅度不同而已。在走架時,節節依次、節節推進之提法是缺乏科學性的,會誤導練習者。

  古典拳論只有「節節貫串」之說。節節貫串與節節依次、節節推進是風馬牛不相及的。節節依次與節節推進之說緣自對「其根在腳,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總須完整一氣」的誤解。

  在技擊時,雙手按胸發力,發力者的身體有兩點與外界接觸,即足與手掌。真的是力起於足底,由腳而腿而腰,最後到達手掌嗎?若果然如此,則「起於」和「到達」必有時間差。貼胸發力之剎那間,由簡單的力學知識知道,足底、手掌及腳、腿、腰,它們受到的作用力的大小(不包括體重力)是相同的、時間是同時的,沒有時間差。沒有時間差,何有節節依次、節節推進?

二、勻緩走架與發勁不盡相同

  單操發勁與勻緩走架,情況有些不同。單操發勁,比如做衝拳運動,可以有「以腰催脊,以脊催肩,以肩催肘,以肘催腕」,節節依次、節節推進的存想;也可以有「以指領腕,以腕領肘,以肘領肩」,節節依次、節節引領的存想。練習陳式太極拳,發勁時,可以有節節依次、節節推進,節節依次、節節引領的存想。發勁時作節節依次、節節推進的存想,確是對長功有幫助的。儘管存想歸存想,事實歸事實,實際效果還是有的。勻緩、無始無端走架時,由膝腿的前弓、後座,引起重心在支撐面內緩緩移動,完成全身全方位的身肢放長、收縮運動。這樣的一種運動,一個過程,容易讓人產生節節依次、節節推進的錯覺。勻緩、無始無端、無發勁走架不宜有節節依次、節節推進之存想與操作。「週身節節貫串,無令絲毫間斷耳。」不需要依次,不需要推進,骨節鬆開,彼此保持適度張力,無令絲毫間斷就對了。「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主要是為了「總須完整一氣」,不是為了節節依次、節節推進。

  楊澄甫先師說:「習練運行時,週身骨節均須鬆開自然。」「兩臂骨節均須鬆開,肩應下垂,肘應不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看不出有半點節節依次、節節推進的表示。虛領頂勁、氣沉丹田,這是一個身體在豎直方向上的對拉拔長過程。操作時,節節保持適度張力,沒有「節節依次、節節推進」過程和用意。沉肩墜肘,其用意能使肩、肘關節鬆開自然,這是一個臂與身軀、大小臂間的對拉拔長。同樣,操作時,節節保持適度張力,沒有「節節依次、節節推進」過程和用意。

  相對肢體,腰隙動幅最小,因動幅小,又是全身重心、中心所在,所以通過朝夕走架,主宰於腰之體驗自然產生。主宰於腰之體驗可以打個比方:身體靠近一棵樹,雙手緩緩用力推樹,身體會被緩緩推離樹幹;雙手拉樹,身體會被緩緩拉近樹幹;反覆推拉,人體受樹的主宰作用便會明顯地感覺出來。這個過程裡,樹幹相當於走架時人體的腰部,身體相當於人體的四肢。走架過程,有了四肢被腰推離遠去和被腰吸引靠近
交替進行的體驗,主宰於腰就有了。這個時候可能要出問題了,會誤以為各節都以腰為中心、節為主宰,時而節節依次、節節推進,時而節節依次、節節收縮。而事實卻是,各節不分先後都是同時在動,不存在時間差,只有動幅大小之差異和各節各有不同的體驗而已。

三、「因」是關鍵

  看古典太極拳論,要分清哪些語句是因,哪些是果,哪些是形容,甚至是很誇張的形容,哪些是可以身體力行可操作的,哪些是精神層面上的。練習要從「因」人手,直接找結果是徒勞的。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沉肩墜肘等是「因」,週身節節貫串、總須完整一氣等是「果」。沒有因就沒有果,有因必有果,果是水到渠成。走架時,虛領頂勁,含胸拔背,氣沉丹田,沉肩墜肘做好了,週身節節貫串就是一個
必然的結果。練習者頭腦裡如果被「發於腿,主宰於腰,形於手指,由腳而腿而腰」佔據著,被節節依次、節節推進影響著,那麼,請在走架時忘掉這些語句吧。知道了因,有了因,即使不知道果,又有何妨?果自然會不期而至。

  拳打千遍其理自現,有了正確的體驗,還需要有科學正確的認識。體驗是對的,而講法是錯的,容易誤導後來者。對於初學者,一時難以明白難以操作的,要有勇氣和智慧把它暫時放下,要養成從古典拳論找答案的習慣。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