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月7日 星期一

再談陳式太極

陳式太極拳自清初陳王廷造拳以來,陳家溝陳氏世代傳習其拳,代有名手,並積累了一套鍛煉方法,總結了一些鍛煉要領。經五傳至陳長興時,產生陳式新架,隨後又產生趙堡架,陳式太極拳就有了老架、新架、趙堡架之分,並代有名手。陳長興祖父、父親都是名手,長興為陳氏老架名手,其子、孫、玄孫(發科等)也都是名手,六代相傳,理精法密。發科老師去北京所傳為陳式太極拳第一路及炮捶一路(現稱陳式太極拳第二路)。第一路特點是:以柔為主,由鬆入柔,柔中寓剛;行氣運勁,以纏絲勁的鍛煉為主,發勁為輔。質量惟柔軟是求,柔軟是化勁的基礎,運用柔軟以迎剛,可以化剛為烏有。初期動作力求緩徐,以揣摩行氣運勁,全身內外一動全動的和諧協調,使能處處保持平衡而不失其勢。纏絲勁是粘化、牽動、進逼的核心,纏繞圓轉,功深後能達到即化即打,依著何處便從何處擊去的技術。發勁的運用,原則上是沒有牽動對方則不發。纏絲勁的鍛煉,能逐漸產生一種似柔非柔、似剛非剛、極為沉重而又極為靈活善變的內勁。可以說陳式太極拳特點是:以纏絲勁為靈魂,以內勁為統馭,這是太極拳推手時具有威懾力量的基本條件。第一路是以身領手的動作為主,足隨手運,動分(離心力)靜合(向心力),不斷變化,不斷調和。技擊性戰略原則為以靜制動、以柔克剛、後發先至。練拳速度快慢相間,一般約為8分鐘練完一套拳。運動量可以調節,架子分高、中、低三種,可以分別適應於療病保健、增強體質、學習技擊的目的。過去,老師個別教學,一般教學方法是一開頭就要求動作與呼吸行氣結合。現在,在集體教學或看圖解自學的情況下,應以先認真學會動作,明白其技擊作用,才不至隨便劃弧,練糊塗拳。俟動作熟練後,再一個式子、一個式子地逐漸結合呼吸運氣,以免顧此失彼,甚至練出偏差。

  第二路(炮捶)特點是:從松鬆人手,剛中寓柔,以剛發為主。行氣運勁,以纏絲勁鍛煉為主,而剛發的動作較多,質量以剛強是求,剛強是克制柔弱之道。而至剛亦能克剛,故以剛中有柔,為克柔勝剛之道。剛遇至剛則剛壞,柔遇剛則折,隙匾乃見,是為我順人背之關鍵。動作以迅速占勢、佔先,由迅速得以遇隙即擊而不失其機,所謂「知幾其神」。技擊性戰略原則為隙開則迅速佔先,發則所當必靡、必摧。第二路有「竄蹦跳躍,騰挪閃展」的動作,又多發勁、震足,故速度較快,一般約為3分鐘練完一套拳。由於速度快,爆發力強,原來不適宜於年老病弱者練習。近代經陳發科老師在北京授拳時,改進教學方法,對一般學習者,亦從鬆柔人手,以用意貫勁,代替發勁、震足,速度稍放慢而又快慢相間,故不獨青少年愛習其拳,即老年愛好武技者亦能適應。

  這兩套拳都是從鬆柔入手、積柔成剛、剛柔相濟,從慢到快,快後復慢,又都是快慢相間,所以能適應推手的急應緩隨。

  練意(心靜用意)、練氣(腹式逆呼吸法,氣沉丹田與丹田內轉相結合)、練身(武術攻防性動作的拳勢)三者密切結合,是陳式太極拳的鍛煉原則。即使降低其運動量,以適應年老、體弱、有病者鍛煉,但仍須保持練意、練氣、練身三結合的鍛煉原則,以期能達到轉弱為強、提高鍛煉效果的目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