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1月8日 星期一

保護骨本, 這樣做就對了!(下)

除了鈣質,近年來,世界各國開始回頭重視維生素D,維生素D能增加小腸對鈣與磷酸鹽的吸收,且具有調節血清鈣、腎鈣、骨形成與骨再吸收的作用。


愈來愈多國內外研究指出,目前維生素D的攝取量明顯「不足」(inadequacy)。依據國際標準,維生素D濃度不能少於30ng/ml才算足夠(adequacy)。如果在15ng/ml以下表示缺乏,易引發軟骨症。偏偏,包括台灣在內,多落在15~30 ng/ml之內,攝取量顯然不足。


蔡克嵩副院長曾在台大醫院調查200多位40~72歲的女性,結果發現,不論是否停經,超過五成的人,每毫升血液中的維生素D濃度少於30ng/ml,攝取量明顯不足。


除了北歐等日照少的國家之外,即使如泰國、中東地區,也發現同樣問題,初步分析可能是過度防曬、打傘或戴面紗,阻擋紫外線進入皮膚;其他像是日夜顛倒的工作性質、長期臥床也是高危險因子。


「台灣不缺日照,紫外線也無孔不入,問題可能是維生素D攝取的量不夠,」楊再興強調,首先必須從食物中攝取足量的維生素D,再經過紫外線照射,在皮膚表面形成活化作用後,才能促進體內鈣的增加與平衡。換言之,足量的維生素D以及日照,兩者缺一不可。


一般建議每日維生素D攝取量為400IU,利用清晨或傍晚曬3~5分鐘太陽,再搭配運動,有利於骨合成。


除了鈣質與維生素D,曾擔任過台大營養部主任的骨科醫師楊榮森更建議,維生素C也很重要。


骨骼由磷酸鈣的微小晶體和骨基質所構成,小晶體充填在骨基質膠原蛋白之間,磷酸鈣使骨骼具有強度,膠原蛋白則使得骨骼具有彈性。簡單說,骨骼兩個重要成分:鈣質就像水泥,膠原蛋白就像鋼筋,如果缺少鋼筋卻一直灌水泥,也無法建高,反之,搭好鋼筋卻少了水泥也穩固不起來。


「維生素C與膠原質的合成息息相關,」楊榮森認為,骨骼是一個很大的有機體,需要經過整合,多元幫忙才有作用,就像蓋房子,各種材料都需具備。


選擇負重運動


即使攝取足夠的營養素,仍需輔以運動,否則吸收效果差,楊榮森叮嚀再三。


研究顯示,適度的運動可增進肌肉張力與彈力,增強骨骼耐受度,並增加骨骼血流量,使骨骼營養良好,增加骨密度。


骨鬆專家們皆建議選擇負重運動,讓身體有機會與地心或水平產生對抗的力量,增加骨合成。楊再興舉太空人為例,科學家在外太空停留半年左右,骨質即流失3~5%,「因為沒有重力。」負重運動包括健走、跑步、打球、跳躍運動、登山、踩跑步機、舉重、啞鈴操等等。


愛好運動的楊再興推薦中老年人可以做「水中運動」,站在水中走路或做有氧運動,透過水浮力,可減輕20~30%對膝蓋的承重,而來自水平的阻力也有助於骨鬆預防,等於同時解決中老年人必須面臨的兩大疾病預防:退化性關節炎(胖子易得)與骨鬆症(瘦子易得)。


許多社區健康中心或健身房也紛紛從國外引進水中運動,開辦水中有氧、水中瑜伽等課程。


預防跌倒


除了負重運動,更要加強肌力訓練,以免因老化而肌肉萎縮,肌肉支撐力差,身體不易平衡,容易跌跤。除了上健身房做肌力訓練,彼拉提斯也可增加肌力。


此外,過了中年視力逐漸變差,老花、白內障找上門,最好面對現實,趕緊找眼科醫師矯正或治療,減少跌倒的機會。


長期服用高血壓、糖尿病藥物也容易導致頭暈眼花,建議這類慢性病患要慢慢起身走路,避免摔跤。家中有年長者,務必要在屋內做防滑,在浴室多加設扶手。


請戒菸


尤其女性,抽菸會干擾體內荷爾蒙代謝,讓荷爾蒙變成「不活動型」,因而抑制女性荷爾蒙對骨頭的保護作用,讓骨質流失更快。


正確使用藥物


楊榮森觀察,國人對於骨鬆的保健仍停留在依賴藥物為多,很多病人在外面檢測認為自己有骨鬆,跑來醫院拿藥,回去又不吃,「真正吃的大約只有20~30%,有些連吃的方式也不對。」


譬如有些鈣片需要嚼碎和水吞服。服用鈣鹽,如果鈣含量超過400~500mg,可以將每天總量分成多次,在飯後1小時內服用。如果吃水溶性較高的製劑(如檸檬酸鈣),可在餐與餐之間服用。


目前常用的藥物像是雙磷雙鹽、抑鈣激素或氟鹽。其中,雙磷雙鹽(福善美)加上抑鈣激素(益鈣喜)已經是治療骨折、改善骨鬆的標準用法。


但使用福善美必須特別留意,早晨空腹吃,需喝至少200cc的白開水,服用完30分鐘內不能躺下,需維持上半身直立,避免藥物停留在食道太久,避免食道灼傷,7年前將福善美人體實驗引入台灣的楊再興醫師特別提醒。


曾經有位記者問一位美國醫生,預防骨鬆應該從何時開始,這位醫生悠悠說著:「從出生的第一天開始。」


顯見,預防骨鬆是一輩子的事情。調整生活方式,戒菸、多運動、適量接受日照、攝取足夠的營養素,加強骨本,就從今天開始做起吧!



【康健雜誌97期】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