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12月7日 星期一

黃帝內經十二經脈揭秘與應用6

當手太陰肺經正運行時,輪值脈口的列缺別穴開放,同時,在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關閉;肺經反運行時,中焦下絡大腸之脈開放,同時,脈口的列缺別穴關閉。


 


當手陽明大腸經正運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開放,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關閉;大腸經反運行時,上肢的偏曆別穴開放,同時,缺盆內的絡肺之脈關閉。


因此,人體陰陽的十二經脈,不但聯繫著外在手足四肢之陰陽別穴的開放與關閉機能;而且又聯繫著內在五臟六腑之別絡的開放與關閉機能。


在人體正常生理的情況下,全是有規律的開放與關閉而進行陰、陽經氣交換。正常人的十二經脈之陰、陽、正、負運動,能促使人的整體一切有形質的組織而相互協調自如,所以五臟、六腑、皮、肉、筋、骨、陰、陽、氣、血皆有規律的各行其道


 


十、厥逆病症的診療分析和取穴規則


 


診療十二經脈的取逆病證,必須深明陰、陽經別的正負運行開閣道理,才能按照陰陽經脈升降不平機理而給與施治。


典型厥逆病例:患者黃××,男, 69歲,武當人。於1996年元月20日早上發病,昏厥休克、手緊、牙緊,小便自遺失禁。急救復蘇,經用西藥、輸液治療一星期無效後轉送我處診治。


患者現有症狀:前額兩傍頭痛頭昏,心煩上氣、面目浮腫、小便頻數、膝以下寒冷至足,小腿悸動酸軟無力、飲食極少,每日下午不能進食並痰誕上冒發生嘔吐。


脈候:兩寸口脈沉,關、尺部有脈而寸部無脈。負運時兩尺部的脈波顯然;正運時兩關部的脈波、衰於兩尺部脈波。診得兩人迎脈浮,現三倍寬度的盛大脈象,特別在兩人迎寸部顯盛大搏指和上寬下窄脈象。脈、症綜合診斷為:足陽明胃經厥逆證


關於厥逆證的病機病理比較複雜,主要由表裏、陰、陽升降失調而形成。厥逆病辯證,定要聯繫十二經脈的正、負運動規律,才能辨清陰陽機能失調的內因。《素問·厥論篇》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而邪氣逆,逆則陽氣亂,陽氣亂,則不知人也。該患者,足陽明胃經產生厥逆上盛的因由,主要是足陽明胃經的反運動機能過盛,也是足太陰脾經的反運機能勝過正運機能所致,即是相表裏的陰、陽經氣升降失調,與陰、陽兩方面之機能並湊所形成的厥逆病機。


因為當足太陰脾經反運行時,其脾經的經氣由公孫別穴而輸出入於手胃經超量,又因足陽明的經氣反運太強,故足太陰的經氣合併著足陽明的經氣上逆而厥


《素問·厥論篇》雲: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何謂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呢?此有二義:一,陽氣盛於上即是指足陽明經既成厥逆,其上氣必盛;二,則下氣重上即是指上面所說的,由於足太陰脾經的負運之反沖經氣,又合併著足陽明的負運經氣,即合成兩經之氣相並而上行,故曰:陽氣盛於上,則下氣重上。由於陽氣盛於上,故患者才產生頭痛、昏厥、吐逆、面腫、煩心等上盛症狀。


根據患者兩脈口的反運脈波勝於正運脈波,就證明足太陰脾經在正運動時缺少能量。脾土正運不足、則升清之功用不及,即統攝失職並形成反潰機能,故導致患者的小便頻數,這是牌經正運不足的不良反應。但足太陰脾經在反運動時能量有餘,因而可間接的測知其足太陰經之足部的公孫別穴。是常開放著而未關閉,故使足太陰的經氣從公孫別穴,外輸過量而佔領了足陽明經之膝以下的經脈路線,所以才導致該患者的下肢寒冷


《索問·厥論篇》雲:故陰氣勝,則從五趾至膝上寒,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這說明厥逆病證如陰氣太勝,則引起從足部五趾至膝上寒冷,並又進一步說明,這從足至膝之寒冷感的來由,並不是由外界侵入的寒涼之氣,卻是從相表、裏的陰經之內所轉運出來的陰寒之氣。此即是患者下肢寒冷的原因。


由於患者的足陽明經既形成厥逆,故在反運行中易於充盛上部,但在正運行中,即不能夠向下運行至足,而只能向下方運到膝關節部而還回,(是因足太陰脾經反運外出過盛的陰寒之氣所佔領)所以患者的膝以下寒是由陰陽兩方促成的。


以上說明足陽明的經氣不能夠下運至足而至膝以還,故涉及到足陽明經的豐隆別穴,是常關閉著而未開放,所以足陽明經在正運之時,其經氣不能由豐隆之別穴而輸入于足太陰經;由於足陽明胃經的溫熱不能夠向下轉入于足太陰經以行陽氣,即導致足大陰脾經、全屬一股陰寒之氣。故經雲:其寒也不從外,皆從內也。由此說明其厥逆病證,不但只是與相表裏的陰、陽、升、降有關,而且與陰、陽經脈的別穴之處也是非常有關的,故患者的下肢寒冷是多種原因形成的。諸如以上是各種原因所造成厥逆病證的病機病理


《靈樞·終始篇》曾雲:刺寒厥者,二陽一陰。說明應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針刺足陽明經以豐隆、沖陽、陷穀、內庭四穴輪換,每次選取二穴;足太陰經以地機、陰陵泉血海三穴輪換,每次選取一穴。約五分鐘行針一次。留針時間以針感得氣有明顯感應時出針。針療後靜息10分鐘復查患者的兩寸口動脈其脈波有增,但兩人迎之寸部的動脈還較旺盛,故再次用針刺法取左右人迎穴瀉之。如以上針刺法治療五次,患者的嘔吐止,飲食增加,其他各症均減一半。經五次針療調治後,由於診察患者兩寸口的寸部已出現脈搏;診察兩人迎寸部的旺盛脈力已減,故第六次用針治療,只取足陽明經二穴,取足太陰經一穴。其取穴留針方法同上。共用針刺治療九次而諸症全愈,復診察患者兩脈口與兩人迎的動脈顯象,其左、右、陰、陽脈波的升、降、往來已達平衡。


體會:筆者未明十二經脈道理之前,對於各經的厥逆病證因症狀各異,又不明脈診寸口與人迎的陰陽動脈差別,故對厥逆病證的診,療難以判斷和準確治療。後理解了十二經別穴處之陰陽經氣相互交換的機能道理,又結合內經對厥逆病的診、療規則作指導、始能對厥逆病證取得療效。


此類病證甚多,如果治療取穴與陰陽機理相反,就容易產生醫療事故。特將貧道的實踐經驗公諸於世。


足三陽厥逆、多為寒厥;足三陰厥逆,多為熱厥。熱厥的脈象,兩脈口寸部浮盛而尺部虛;寒厥的脈象,兩人迎寸部浮盛而尺部虛。還有因人的病證各異,可出現左、右、陰、陽脈象不同差別。關於治療厥逆病證的理論指導,應如以上對足陽明經厥逆病的取穴原則:當選擇足陽明經之豐隆別穴以下穴位,不可超越豐隆穴以上取穴,最適宜的取穴位置,應以內庭陷穀為好。因為內庭與陷穀二穴低於足大陰經之公孫別穴的水平線,所以能導引足陽明經氣下降以封閉足太陰經的公孫別穴,而能阻止足大陰經氣過量的從公孫別穴輸出入于足陽明經,並可促成陽明經氣由豐隆的別穴而輸入足太陰經。可是,選取足大陰經的一穴,必須要高於豐隆別穴的水平線,故才能夠導引足陽明經氣由豐隆別穴輸入以補充足太陰經的正運上達的機能。經曰:刺寒厥者,留針反為熱。因遵從古聖的治療原則,所以此患者膝以下寒冷的足陽明厥逆病證,經九次留針調治由寒轉溫而愈。


如果屬於寒厥太甚的病證還需要採取火灸調治。久病厥逆頭痛會形成上盛血瘀,還應放出瘀血後,再給予調平陰陽。凡屬厥逆病機,必現上盛上虛。如陰經厥逆於上,其陽經必沉墜於下;若陽經厥逆於上,其陰經必沉墜於下。無論陽厥陰厥、全屬陰陽兩性偏盛偏衰的升降不平運動所形成。經日:陽在外、陰之使也,陰在內、陽之守也。厥逆病因卻是外陽內陰的使、守失調,所以必須將表、裏、陰陽的運動機能調歸正道,其厥逆的病症才能得到全愈。


 


 


十一、解釋手太陰和手陽明的出井入合矛盾


 


前面各章反復說明了十二經脈的正、反運行機理,現根據這種陰、陽、正、負的機理,對前面有關十二經脈運行所提出的三個矛盾,就能夠取得合理的解釋。當手太陰經脈正運外出時,其經氣運行到井穴;手太陰經脈反運內入時,其經氣運行至合穴。手陽明經脈正運上行時,其經氣運行到合穴;手陽明經脈反運下行時,其經氣運行至井穴


《靈樞·本輸篇》黃帝問于歧伯曰:凡刺之道,必通十二經絡之所終始,絡脈之所別處,五輸之所留,六腑之所與合,四時之所出入,五臟之所留處,闊數之度,淺深之狀,高下所至,願聞其解。歧伯曰:清言其次也。肺出於少商、少商者、手大指端內側也,為井木;溜於魚際,魚際者、手魚也,為滎;注於太淵,太淵、魚後一寸陷者中也,為俞;行于經渠,經渠,寸口中也,動而不居為經;入於尺澤,尺澤,肘中之動脈也,為合……”“大腸上合手陽明,出於商陽,商陽,大指次指之端也,為井金;溜於本節之前二間,為滎;注於本節之後三間、為俞;過於合谷、合穀在大指歧骨之間,為原;行于陽溪,陽溪,在兩筋間陷者中也,為經;入于曲池,在肘外輔骨陷者中,屈臂而得之,為合,手陽明也……”   《靈樞·本輸篇》在論十二經脈的開端,就典型提出這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並詳細說明了手、足三陰經的井、滎、俞、經、合五穴,與手、足三陽經的井、滎、俞、民經、合六穴的位置,但對周身其他的穴位置而不講,可證明五臟的五俞穴,與六腑的六俞穴,是調治陰、陽經脈的重要穴位,也是調治一切疾病的重要穴位。


由於五臟的井、滎、俞、經、合五俞穴,六腑的井、滎、俞、原、經、合六俞穴,都處於肘、膝以下,是陰、陽經氣交換的重要場所。根據筆者胎息時的體驗,手足四肢三陰三陽經脈最明顯的出、入運動機能,是手不過肘,足不過膝,就認為陰陽經氣的交換重點是在於手足四肢。雖然頭頓之上,臟腑之內亦存在陰陽經氣相互交換,但是次於手、足四肢之處的。故手足四肢肘、膝以下的俞穴,能調治五臟、六腑、各經脈的有餘或不足,是處治百病的常用穴位。


《靈樞經》中論治療疾病時常雲:取之足少陰;取之足太陽等等,故凡是言取之某經,而沒有指明某穴位者,全都是指調治這手足四肢之時膝以下的穴位。《靈樞、九針十二原篇》黃帝曰:願聞五臟六腑所出之處。歧伯曰:五臟五腧,五五二十五腧;六腑六腧,六六三十六腧,經脈十二,絡脈十五,凡二十七氣以上下,所出為井,所溜為滎,所注為腧,所行為經,所入為合,二十七氣所行,皆在五腧也。這就說明了調治各髒、腑、陰、陽經脈的一切疾病,主要採取是在這左右四肢肘膝以下的一百二十二個穴位,以調整十二經脈的陰陽氣機。所以特別的闡述於《靈樞經》的首位。


 


十二、解釋足三陰足三陽的根結矛盾


 


當足三陰經正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結穴;足三明經負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陰經氣運行至於根穴


當足三陽經正運下降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根穴;足三陽經負運上升之時,其足三陽經氣運行至於結穴。所以足三陰及足三陽都是與它相表、裏的陰陽經無間斷的根結著,如陽經在,而明經就在如陰經在,而陽經就在


如果用針灸調治病疾,首先當診察上、下、左、右、內外、陰、陽之正、負、根、結機能的盛衰,才能做到有的放矢去調和陰陽十二經脈


《靈樞·根結篇》說:奇邪離經,不可勝數,不知根結,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夫,不可複取。九針之玄,要在終始;故能知終始,一言而畢,不知終始,針道鹹絕。根據以上經言,就足以說明這根、結機能活動的始終機理,卻能挽回五臟六腑,折關敗樞,陰陽大失的危證救治。所以明白十二經脈根、結機理。該是何等的關鍵!


其調治根、結的實質,並非是指其固定的根結俞穴,而是指這左右上下陰陽神氣的升、降、往、返活潑潑的機能。


    在人體的某一道陰陽經脈路線,好比火車道;其俞穴猶如火車站;其經氣猶如火車,如果沒有火車運行往來,其火車道和火車站也沒有作用。故人死了而經路、俞穴仍在,卻沒有陰陽神氣往來,如果用針刺亦沒有感覺,所以也無作用。《靈樞·扎針十二原篇》曰:所言節者、神氣之所遊行出了也,非皮肉筋骨也。由此,明確表達所注重的是體內這個出入遊行的靈動之神氣。因而根、結經氣失調所造成的疾病,就如火車不能運行到終點站;或是由終點站不能回到起點站。要是折關敗樞、開闔而走、陰陽大失的危急重證,就如火車將要產生越軌而發生危險。故施針灸者當及時按照十二經脈的陰陽正、負機理而施法救治。病例如下:


××。女。 71歲。公安縣人。 19793 25日夜診。患者夜間忽然發病昏倒不省人事。經二位醫生治療無效而請我醫治。症狀:雙目緊閉、面色微紅、口不能言、上氣喘急,喉間痰鳴嚕嚕有聲,手溫足涼其兩手能動而兩足廢不能動彈。診侯左右兩脈口及左右兩人迎的動脈、陰、陽雙方全顯寸部脈大而尺部弱小,呈現二倍脈象,浮候有餘而沉候下虛不足,脈顯陰、陽雙方浮越戴陽於上,主要原因為下焦真陰空虛而不能納陽,故而導致陰陽雙方浮越欲脫,其病源在腎。因足少陰腎經主下行,其經脈循行上挾舌本,故形成以上諸症。


據患者的兩手能動可排除中風之病。診斷為足少陰腎經的下元虧虛所導致陰不能納陽而形成類中風痱之證法當固本培腎卻無藥物救急,情急之下唯有按十二經脈的根、結機理施治。隨取玻璃瓶盛滿溫水置於患者的兩足下湧泉穴處,用溫熱傳感以導引足少陰腎經的經氣歸,同時按壓兩足的內庭穴與昆侖穴以導陽經的經氣下達。經過30分鐘傳熱及按摩導引,其患者的兩足轉溫、舌能言、喘平、痰下而安。所以十二經脈之陰、陽、根、結的運動機理,可作一切疾病辯證施治的指南。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